2022-08-11 环球娱乐在线
作者:柴思原,社会科学研究者,散文作者,文学爱好者
日剧《魔女的条件》所刻画的这一段炙热、真诚、纯粹、近乎于“圣洁”的爱是多么令我们着迷,不带有功利心说出的“想见你”、“想一直在你身边”和“我等你”是多么动人。男主想要挣脱单亲母亲的控制欲和对他继承家业的胁迫,女主想要脱离父亲的旨意不稀里糊涂与一个家庭背景“合适”但心灵并不契合的“金融男”结婚,他们各自在心里隐隐地有对家庭和社会规范的无奈,在遇见彼此的时候,当女主在学校被几个女学生针对和泼水霸凌后,当男主骑着摩托带女主穿越街区去往海滩的时候,当他们夜里在学校图书馆缠绵的时候,他们彼此对自由迸发出了强烈的“生的希望”,从十七岁的男主的诚恳、潇洒和略显笨拙中,女主感受到了一股风一般的凉爽,那么沁人心脾,而男主察觉到了女主心里涌动和堆积起来的冲破枷锁的渴望,他带领着她以叛逆的精神逃离了琐碎、压抑的日常,仿佛这就是他的使命。男主对于他母亲在父亲死后与一位医生拍拖的抵触,女主对于自己父母与未婚夫父母见面时的客套和功利的厌恶等等,都一步步地把他们推到一起,推向“自由的国度”。在那个触屏手机和聊天软件还并不存在的时候,一个通讯录里存下的电话号码就承载了他们彼此的想念和信赖,一个玩具一样的地摊戒指就传达了他们彼此强烈的爱和依赖,一个来自于创世纪那副画的指尖对指尖的手势就代表着他们的心有灵犀。
可能有些人会说师生恋不道德,订婚后出轨不道德,会质问女主为何不能提前与未婚夫讲清楚、取消婚约?为何不能向学校辞职后再和之前的学生谈恋爱?为什么不能先耐心等待男主毕业和变成十八岁之后再续前缘?这些都是合理、朴素的疑问,但对于女主来说,她作为一个富裕的、社会地位优越的家庭里的女儿,对于自己承载的来自于周边和社会的期待,她格外熟悉,但一直以来心理并不那么认同,男主给了她一个契机去反思自我和环境,重新评估自己习以为常的事情是否真的有必要,比如她开始自问的“结婚究竟是为了什么?”。对于一个成长过程中一直扮演着服从者和乖乖女的女主,在偶然遇到了可以令她放下心防、轻松做自己、平等交流的男主之后,她对爱情与自我的认知可能都有了某种难以抵挡和撤回的“启蒙”,这就是为何她轻易地开始逃课、逃与未婚夫父母的见面、摘下钻石订婚戒指、在学校被人指指点点后也要在礼堂上强调自己深爱着男主。她并不觉得男主带给她的“启蒙”就是错的,她也并不觉得人生第一次顺从自己的内心就是错的,她觉得只是她自我意识觉醒,不愿再被多数群体所设立的规则裹挟、绑架,不愿再自我欺骗地活着罢了,所以她才会对男主说出“法律不是保护我们这样的人的”这样的话。她不愿和她母亲一样一辈子嫁给一个“符号化”的婚姻,而他不愿意一辈子都被母亲强制地管控,他们想要真正的交流、赤裸裸的交合,不想要半点做作、似是而非和妥协,然而他们的年龄差和师生关系注定让他们不为常人所理解,女主在学校礼堂光天化日之下的告白和她们从学校牵手的出逃可能只有在这样的艺术创作里才成为了现实,成为了感人、具有张力的情节。除此之外,本剧在前半部分渲染理想中爱情的同时,后半部分也花了相当长的篇幅去刻画这样“不合常理”的爱情所需要承受的现实压力和可能带给周围人的伤害,所以本剧并没有单方面鼓吹师生恋,反而希望相对公正地把师生恋所涉及的问题通过各种人际关系的走向呈现出来,让观众去自主思考和权衡,其实本剧标题中的“条件”一词就映射着爱的代价,隐喻着为爱的牺牲,也涉及着女性主义在亚洲的父权传统中所面临的困难。
本剧的情节或许承载着我们作为普通人私密的渴望,可能我们都是男主女主、只是我们或许没能遇见这样的伴侣,或许我们没有勇气和他们一样挑战世俗的目光和评判,但在日常生活里的种种不快、委屈和无奈背后,我们难道不曾想过和一个真正懂我们的另一半去往无人知晓的禁忌之地?虽然我们常常故作道貌岸然、装腔作势,但这份渴望往往真实存在于我们的心底,像一个未被开发的爱的方程式,未被发现的爱的咒语,对于多数人来说,可能这份渴望一辈子都静静地被理智压制在那里,无法探出头来透气。正是如此,揭穿和讨论这种渴望的艺术作品才超越了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道德绝对论带给我们感官的震颤和心理的共鸣,这样的作品所反映的人性和我们对于另外一种可能性和人生轨迹的幻想,都是日常存在的。我们往往也期盼过超越世俗和陈词滥调的、不问出处和未来的浪漫相遇,盼望过敞开心扉的促膝长谈和实心实意的肉体相交,甚至认真考虑过和爱侣私奔到天涯海角的可能性。谁知在被重重责任包围的俗世里,我们对爱充满了迟疑和虚伪、妥协和浮夸,缺少了太多堂堂正正,我们对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充满恐惧和内疚,我们总是试图考虑得周全,无法只体验和享受此刻和当下,然而到头来我们多多少少会遗憾我们未竟的勇气和没能说清楚的喜欢或拒绝。“做自己”这个充满诱惑和虚妄的词是多少人永生不可理解也不可实现的梦想啊,我们往往在一个方面获得了自由,却又在另一个方面丧失了自由,万事两难全,快乐总是有各种社会规范和伦常所设下的条件,当反抗意味着庞大的代价,意味着给予周围许多人的伤害,又有多少人愿意背负着沉重的误解和生计的压力随心而动?我们的犹豫、踌躇和优柔寡断大概才是常态,尤其当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灾害哪个会先来时。即使本剧一番又一番的虐心剧情、唯美的画面和催泪的配乐在当今的我们看来可能有些模式化和俗套,但是归根结底本剧中的那种个人和家庭的道德困境、心理矛盾以及命运的偶然性和爱情的出场顺序是艺术永恒的画布,所以俗套中也倾注了不做作的、质朴而真挚的美感。